供暖季到了,塞外寒風呼嘯,室內溫暖如春。不過,供暖給人們帶來溫暖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麻煩:咽干,嗓子痛、皮膚干,頭暈,胸悶……各種癥狀被人們統稱為“暖氣病”,專家提醒,冬季供暖期間要控制好室內外溫差和空氣濕度,經常開窗通風,多補充分水,謹防被“暖氣病”找上門。
什么是“暖氣病”?
“暖氣病”主要是指冬季供暖期常出現的口干、頭暈、嗓子疼、咳嗽、煩躁、皮膚發緊等。造成“暖氣病”的最大原因在于人體水分丟失。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會蒸發掉約1000毫升水分,其中經皮膚600~700毫升,經呼吸道300 ~400毫升。室內溫度過高,濕度過低,導致干燥,丟失的水分就更多,長時間處于這樣的環境中,上呼吸道、皮膚、心血管等身體五大部位都會受到危害。
第一:呼吸系統
供暖干燥的房間,會導致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聲嘶等癥狀。如果及時補水,這些都能得到緩解。但一旦忽視,持續時間過長,就會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減少,灰塵、細菌等附著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發咳嗽,引發上呼吸道感染,發生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
研究表明,當空氣濕度低于40%的時候,感冒病毒和其他能引發感染的細菌繁殖速度會加快,隨著空氣中的灰塵擴散引發疾病。
所以,不要以為室內溫度越高越好,干燥溫暖的房間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病菌的“溫室”,在帶給你溫度的時候,也把疾病傳播到你的身邊。
第二:皮膚
到了秋冬季節,人體皮膚處于一個最敏感的時候,容易干燥、瘙癢,供暖后室內溫度過高,會更加加速皮膚水分流失,使皮膚纖維失去韌性,從而導致斷裂,產生皺紋,無法修復,加劇面部衰老。老年人皮膚瘙癢,不當抓撓還會造成濕疹。
第三:心血管系統
心血管系統推動全身的血液循環,室內溫度過高,會使人體水分流失,體內水分不足就會導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從而引起血壓下降、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
屋里溫度過熱,和室外溫差太大,可能導致血壓波動大、冠狀動脈“不堪重負”,引發冠心病。同時,心血管系統對心肺影響很大,經常呆在燥熱的房間易導致心慌、胸悶,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者更是如此。
第五:眼睛
我國冬季室外氣溫寒冷干燥,回到室內雖然“溫暖”了,但如果還是那么干燥,就會因為溫度過高、過干導致機體缺水,影響淚液循環,造成干眼癥。我們了解到,此外,眼結膜干噪極易增加患“紅眼病”的風險。
如何預防“暖氣病”呢?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多喝白開水,每天要保證2000毫升的飲水量,補充人體水分。皮膚較干的人,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韭菜、胡蘿卜、牛奶、小白菜、茴香、菠菜、動物肝臟等。不要吃剩飯剩菜。
2、保持室內清潔衛生,減少粉塵飛揚問題。
3、增加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
4、冬天不宜洗澡太勤,一般每周一兩次即可,注意水溫不要太高,洗澡后應涂抹護膚品,保持皮膚狀態不干燥。
5、控制好室內溫度、空氣濕度。據專家介紹,一般情況下,室溫保持在18℃至22℃之間最適宜,濕度50%至60%為宜,如室內溫度過高,用戶可逐漸關小暖氣閥門。
濱州市通源熱力有限公司
營業部:張慧敏
電話:0633-8875777
地址:山東省日照市迎賓路與正陽路交叉口西20米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