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展,“節能、環保”已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政府也明確提出要打造節約型社會,因此,節能降耗成了各行業面臨的共同課題?,F就供熱行業節能問題淺談如下,與大家探討。
一、 換熱站設備要與所帶熱負荷相匹配
(1) 除了要選用高效節能換熱器外,還要考慮換熱器設計能力與所帶熱負荷相匹配。根據統計,換熱站所帶熱負荷占換熱器設計能力的85—90%時,較為經濟。網上實際案例:某單位購買蒸汽自建站,所收取暖費(收費率98%)無法支付汽費,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經現場分析研究后發現,該單位為節省初投資,1.2萬平方米熱負荷配置了一臺設計能力為1萬平方米的換熱器,在運行初期天氣尚暖時,還能正常運行,但隨著天氣轉冷就顯出了弊端:供水溫度難以上提,開大進汽閥門,供水溫度也只能穩定在60℃左右,并且出現了冷凝水溫度過高,甚至汽水混流,在水箱中造成水擊的現象。經粗略估算,該站因浪費的熱能而多支出的汽費在一個采暖季下來就能更換一臺新的設計能力為2萬平方米的換熱器。該單位更換一臺設計能力為1.5萬平方米的換熱器后,運行平穩,汽費同比往年下降了15%,當年就止住了虧損現象。
(2) 在換熱站運行費用中,電費支出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循環泵選擇的合適與否直接影響到電費支出。傳統的“大流量、小溫差”運行模式使得人們在水泵選型時往往向大處估算,這樣進一步加大了耗電量,甚至會因水流狀態而影響到換熱器熱效率。
(3) 分集水器的規格要與所帶分支管道相匹配。一般來說,隨著擴容往往會在原分集水器上再開口接分支管道,這樣分集水器穩壓分流的作用會受到影響,造成局部供暖不達標,用戶投訴強烈,在冬季運行條件下只能通過提高溫度來緩解。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曾有類似狀況的換熱站,經更換合適的分集水器后,幾年來供熱不均衡的現象得到徹底解決。
(4) 根據所在地區地形復雜,熱負荷較分散,因此,換熱站的供熱能力多數在6—8萬平方米。為了做到從細微處節約,循環泵多采用一大一小模式:在天氣較冷時,開啟大泵;在天氣暖和時,開啟小泵(大泵40米/小時,小泵28米/小時)。這種模式要求對循環泵有較短的檢修時間,以保證供暖的穩定。
二、 室外管網要合理設計,兼顧長遠
室外二級管網設計、敷設時,要充分考慮換熱站周邊熱負荷的發展狀況,科學分析,合理設計,既著重眼前又兼顧長遠, 初投資看起來有點大,但可避免將來因擴容造成的重復建設,有效發揮初投資效力。在一些中小城市,供熱單位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因開戶擴容等原因不斷在原管網上接出分支,幾年下來就造成系統水力失調、冷熱不均,用戶意見大,從而給供熱單位運行工作造成很大被動。
三、 加強管網施工管理,做好管網維護檢修
管道安裝過程中,要加強施工管理,特別是要確保管道清潔,要清除管道中的雜物后方可安裝。我們曾遇到好多因雜物堵塞造成不熱甚至脹管這樣的情況,記得看到網上公布的一個消息,某大廈中央空調冷水系統運行不正常,制冷機常因冷凍水過低而死機,請了好多專家也沒找出原因,最后將系統分段割開檢查,結果在冷凍水主管中堵了一副焊工手套。由此可見,管道安裝過程中保證管道清潔的重要性。另外,做好管網維護檢修,以盡量減少跑冒滴漏造成的損失。
四、 推進分戶控制改造,結合小區熱表以實現大戶計量
分戶控制改造是維護供用熱方利益以實現誰交費誰用熱的重要手段。隨著這幾年改造的進行,分戶控制在采暖效果、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逐步顯現出來。但在一些中小城市由于資金、技術等原因,分戶控制改造還需3——5年的進行過程。因用戶離裝熱表還有一段距離,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小區安裝小區熱表實現大戶計量,有的城市已開始這樣的試點,應該說這是一種有益嘗試,對供熱單位運行節能很有好處。
五、 加快推行節能型建筑,降低建筑的耗熱指標
現在,國家推出了節能型建筑的相關標準,而且一些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節能建筑的節能效果十分明顯,象使用空心砌塊、安裝雙層或多層中空玻璃、墻體鋪設聚苯板等措施都有效的加大了維護結構的熱阻,從而降低了建筑的耗熱指標。以前老規范推薦的住宅面積熱負荷為58W/米,現在的節能建筑只要40 W/米左右就可以了,由此可見,加快推行節能型建筑對于實現節能降耗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六、 換熱站安裝自控設備,實現運行節能的長久效力
換熱站內運行參數的調控僅靠人工完成,應該說是粗線條的,很難達到經濟運行。若安裝自控設備,系統會根據天氣變化情況自動調整相關參數,真正做到蒸汽、水系統壓力等的按需配給,達到節能的目的。我們對實現自控的換熱站做過研究,節能效果明顯。
濱州公司技術部:趙紅靜
電話:0633-8875777
地址:山東省日照市迎賓路與正陽路交叉口西20米路北